政协委员:建立规章制度,强化责任
老城区道路升级改造,是我市这几年来城市建设中的亮点。由于一些工作没做到统筹兼顾,路面被随意开挖,两侧电线犹如“蜘蛛网”。这不仅影响市容市貌,也给道路增加了“伤痕”,希望有关部门予以关注。
开慧娟 安庆晚报记者 汪秀兵
头顶“蜘蛛网” 脚踏“拉链路”
家住杨家山小区的王先生告诉安庆晚报记者,去年,有关部门对杨家山小区进行了升级改造,但未对道路两边的电线进行处理。“电线犹如‘蜘蛛网’,显得十分杂乱。”
“有些电线明显老化,外皮出现破损。”王先生说:“还有的电线捆绑在一起,很不安全。”
市民张先生介绍,湖心南路改造工程结束没有多长时间,但路面开挖现象较为普遍,加上施工人员回填粗糙,使得路面坑坑洼洼。“前不久一个晚上,我妻子路过湖心南路258号附近时,一不小心踩到人行道上的凹陷处,脚踝崴伤。”
张先生说,该凹陷处正是由于有关单位开挖新修路面后,没有严格按照道路建设标准进行恢复所致。
张先生说,这种现象在我市城区比较多。“一些道路每隔一段,就有一条‘沟壑’。这不仅存在着安全隐患,还影响市容市貌。”
路面频繁开挖 电线明显老化
道路频繁被开挖,又被填上,成为了“拉链路”。对此,安庆师范大学李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政工程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自来水、天然气、电信、供电、城市排水、治污和道路拓宽等各自为政,没有具体部门单独管理。有开挖需求的单位和部门各干各的,这家单位刚铺好,那家单位又接着开挖;开挖单位互不隶属。城市建设在发展,天然气、光缆、自来水、排污等新管线不断延伸,旧的管线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故障,或已不适应新的需求。于是,各单位自作主张,挖挖填填,没完没了;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缺乏系统性。城市地下管线本身就缺乏系统规划,城市发展加快与规划严重滞后的矛盾愈加突出;对道路开挖缺乏统一严格的管理与规定。对行业与部门擅自开挖缺乏处罚,以致开挖过滥、过频繁。”
采访中,有不少市民表示,自家门前就是典型的“拉链路”。“看着路面今天填、明天挖,不仅浪费钱财,还影响通行。”
“这几年,我居住的房屋外墙上不断被人挂上电线,有电话线、网络线和供电线路等。有的电线明显老化,电线外皮都破损了。”采访中,家住华中路的徐先生告诉记者,他居住的是老房子,每当打雷或下暴雨时,他特别担心出现意外。
记者在杨家山小区走访时发现,道路两边电线乱如麻,有的电线由于长期被油烟熏烤,已经老化。“如果再不加以维护,这些被熏烤的电线就会漏电,及易引发火灾。”居民江先生说。
政协委员:建立制度强化责任
迎江区政协委员陈玉琢经过多次调研,撰写了《关于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实施中的几点建议》提案。
陈玉琢委员向记者介绍,老城区道路升级改造成为我市这几年来城市建设中的亮点。“少年宫东路、吉祥街、锡林街等经过升级改造,让人眼睛一亮。”
陈玉琢委员说:“道路升级改造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老城区配电线路年限比较早,设备老化严重,大量电线如‘蜘蛛网’一般,悬挂在空中。这不仅有碍城市观瞻,也增加了安全风险;二是道路开挖比较随意,造成损失的同时,在老百姓心目中有着不好的影响;三是地下管线缺乏统一规划。”
陈玉琢委员为此建议: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台账。在迎江区试点开展地下管线的调查摸底工作,夯实地下管线基础资料,以便为地下管线后续建设、管理和维护提供数据支持;加强市政管理,统筹规划。道路升级改造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市政规划中要加强管理,同步推进地下管线建设,统筹推进老旧电网入地。要求项目一经建成,规定多长时间内(除发生重特大事故外)不予许可路面开挖。确需开挖,开挖后必须进行专业修补,而不是简单处理;建立规章制度,强化责任。一条路,今天修、明天挖、后天补,给群众的感觉是政府部门做事没有章法。为制约权力滥用,建议对工程实施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陈玉琢委员说,政府要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和管线单位,建立地下管线巡护和隐患排查制度,配备专门人员对管线进行日常巡护,定期检测维修。“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管线进行实时监测,强化监督预警,提高应急和反应能力。根据管线普查情况,启动地下管线维修和维护工作,排查地下管线安全隐患,及时更新、修复老旧破损的管线。”
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加强监管
对于市民的反映和政协委员建议,迎江区市政工程管理处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市政道路改造之前,他们都要主持召开市政道路改造综合管线协调会,要求各管线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在改造过程中,实施同步改造。“积极协调,主动作为。争取做到管线能够入地的,进行管线下地;管线不能入地的,进行电线、电缆规整。”
“背街后巷改造完成后,路面重新被开挖现象的确存在。”这名工作人员说,下一步,他们将会与各管线单位进行联系。“一是在道路改造之前,要求他们及时交底,明确是否同步改造;二是严格破路手续办理。对于改造过程不同步实施改造的综合管线单位,在3年时间内,禁止他们破路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