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情 民 意
第1期
迎江区政协办公室编印 2010年3月12日
八百里皖江大地春潮涌动,二十万迎江儿女斗志激昂,我们欣喜的看到作为国家级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已经颁布实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我省历史上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将对我省、我市、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示范区59个县区之一的迎江区如何在此重大机遇面前,率先作为,主动作为,在新一轮大发展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以期推动我区又好又快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为之付出百倍努力。
一、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现状:我区是安庆市的中心城区、商贸大区、滨江城区,在以往的招商实际工作中,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做了许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1、观念先行。为真正实现和发达地区无缝对接,我区注重在思想观念上和发达地区找差距,为此,开展了多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尤其是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并按照省、市的战略部署,结合区情,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明确提出了:充分利用迎江区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竭力打造“五大功能区”,即工业园区、港口物流园、中央商务区、东部新城区、现代农业开发区。为承接产业转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积极引进。我区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委托代理招商、以商引商、节庆招商和网络招商等多种方式,积极与江浙沪等地区开展经贸交流和招商引资活动,促进了要素市场的互动,使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投资成为我区外来投资的重要主体。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我区实施项目945 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03 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284 个,到资额为36亿元,分别占总额30%和34。6 %。珠三角地区 76个,到资额为14亿元,分别占总额8%,13。5 % 。
3、主动融入。近几年,该区积极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的同时,还多次在浙江、上海等地举办多种形式的推介会,宣传了迎江,推介了迎江工业园,并安排精干干部驻点招商。近些年来,先后选派四批9名年轻干部到上海等地挂职锻炼。既培养了干部,也密切了与上海等地区的联系。
4、合作发展。目前,我区工业园起步区入园项目10个,其中5家来自长三角地区。食品加工集中区、临港区的签约项目也有长三角、珠三角的资金注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让迎江人尝到了甜头。同时,我区还利用发达地区的人才智力优势,开展了委托代理招商,也取得初步成效。
5、营造氛围。一方面我区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硬化硬环境,夯实平台,一方面大力改善软环境,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促进了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营造了引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吸引了发达地区的客商到我区参观考察。
(二)优势:
1、地域优势。我区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交通十分便利,通江达海,腹地市场广阔,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同长三角、珠三角梯度差异明显,互补性较强,是产业转移最为有利的承接地。独特的区位地缘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使得我区容易实现与转移地实现无缝对接。
2、资源优势。优质的岸线资源适宜发展造船业和各种临港产业;传统的商贸业正在逐步提升阶段,适宜发展各种现代服务业;工业园的土地指标优势、硬件设施的完善为承接各种现代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3、人文优势。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已和转移地如金华、义乌、上海、深圳厦门等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转移地产业转移的脉络较为清晰,对承接产业转移决定中介绍的方法如园中园、委托招商等我们已有尝试,在承接转移中我们有章可循,可以先人一步。
(三)不足:放到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战略布局来看,目前我区发展还不够快、不够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协调机制及市场体系健全等方面亟待加强。尤其是对产业转移研究不透不深,承接的平台不实,配套不完善,观念不够新等等有待改进。要真正实现和转移地的全面无缝对接,我们认为,迎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
要全面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我区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招商引资工作要当好主角,勇为人先,强势出击,先行先闯,全力作为,争取最大的效益。
(一)战略定位: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力争经过5年多努力,到2015年,把我区打造成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现代农业开发区,现代服务业集中区。
(二)目标任务:
——引进资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力争到2015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580亿元以上﹙江浙沪方向不少于70℅﹚,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2010年,引进市外资金48亿元。
——引进项目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注重招商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尤其是注重招商项目对财政的贡献率,注重成规模、集群式引进项目和产业,注重引进亿元以上项目,注重5000万元项目的四率,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2010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实现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
——承接产业转移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招商的增量逐步引导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以轻纺、日化、玻璃制造、食品加工、医药生产、现代物流、休闲观光等优势产业为基础,形成产业特色和产业集群,提升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形成市场竞争力。
——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园区在建项目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在谈项目的落地力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进一步提速,完成园区更名升格工作,园区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路径指引:
1、强基固本,扎实作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
作好项目准备。由区发改委牵头,工业园管委会、招商局、工业委、商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乡(街道)全力配合,抽调专门人员,深挖辖区资源,紧紧围绕我区工业改革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旅游发展、房地产开发等重点领域和重要产业,编制一批具有一定深度、市场前景好、操作性强、可向外推介的招商项目,不断充实和更新项目库。相关单位定向向相关地区发送项目册。
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转移项目的评价和审查机制。由区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对3000万以上项目进行审查,5000万以上项目提交区集体审查,严把转移项目的入园关。
健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建立项目督察机制,由区发改委牵头,定期组织项目的调度督察,着力抓好项目落地工作,尽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建设中各种困难和问题,推进项目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作好环境准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在招商引资、行政审批、激励机制、查处破坏招商的事和人等方面,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努力做到办事提速提效、服务求好创优,营造迎江改革开放、充满活力、团结和谐、奋力崛起的良好形象。2010年,结合市鼓励外来投资办法,尽快出台区和工业园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洼地。尝试建立安商服务机构,专门为客商办理各种审批手续提供服务。
作好观念准备。勇于学习发达地区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思想观念,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永不停滞、敢于争先的精神状态,对接发达地区比较开放的社会文化与相对成熟的商品经济文化,真正以思想的解放带动创造力的释放,以观念的更新带动工作的创新。建议适时组织干部赴有产业转移意向的地区学习,实地感受转移的气氛,切实增强承接转移不能等、等不得、承接转移,舍我其谁的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2、创新方式,精心组织承接产业转移的招商活动。
突出承接重点。进一步明晰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建议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为江浙沪粤闽,以浙江为重点;产业为轻纺、日化、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造船、临港产业。
开展全民招商。继续保持招商升温加压的态势,推进全民招商;发挥我区在外知名人士的作用,为我区引资引智,建议建立利益导向机制,适时召开转移地我区在外知名人士座谈会,加强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掌握相关信息;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在有转移意向的地区驻地招商,一盯到底,盯出成效。
开展载体招商。以五大功能区为载体,以工业园为招商重中之重,完善各种软硬件设施,打造坚实招商平台;选择2-3个转移地如金华、义乌、台州等地为重点,与当地政府签定合作备忘录定期召开投资说明会,邀请客商到我区参观考察;充分利用省市搭建的招商平台,扩大我区的影响力。
开展以商招商。发挥商会、我区海外联谊会、工商联的作用,坚持企业为主的招商策略,依托骨干企业引资嫁接,依托外来企业增资扩股,依托在我区的外商以外引外,依托民营企业主动出击,不断扩大以企招商的规模;以央企为招商重点,通过落户的西航等项目以点带面,扩大和央企的接触,引导更多的央企关注我区,加大投资;积极引导落户我区的企业家向外推介我区。
开展合作招商。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代理招商机构的作用,代理招商,委托招商;调动转移地政府积极性,实现合作共赢;延伸铜池枞产业集中区建设触角,加速发展临港产业。
精心组织活动。积极参加徽商大会、中博会等省市举办的大型招商活动,结合迎江特点,举办老乡联谊会、推介会、落户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在临港产业区划定区域作为转移项目的特色产业区;加强和台商的联系,组织赴台和国内台商密集区招商。
3、强化责任,建立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评价体系。
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分解下达招商任务,结合全年招商目标任务的分解,同时下达硬性项目指标和承接产业转移指标;修改区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突出的地区和个人实行重奖。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在区承接产业转移领导机构的框架下,设立招商领导小组,与区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合署,定期研究相关问题,指导全区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工作。
完善各种配套措施。制定融资、财政激励、行政收费、人才引进等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产业向我区转移,使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